資料讀取中...

「蚊」之色變---登革熱簡介

2023/08/24



登革熱在中南部疫情嚴峻,但是對於北部人來說,這個病卻不是那麼的熟悉,絕對不是蚊子不愛叮北部人,而是主要傳播疾病的病媒蚊--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分布於南部為主。

一、登革熱,得了一次還可能再得,而且會更嚴重

      登革熱俗稱「天狗熱」或「斷骨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依不同的血清型可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熱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所以之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到其他型別。


      例如以前曾得到過第Ⅰ型登革熱,雖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之後仍有可能還會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的登革熱,不但沒有免疫作用,
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的登革熱病毒還可能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甚至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與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的分布有關,因此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地區的國家,但隨著全球化發展逐漸便利,各國之間相互流通及往返也趨於頻繁,自1980年代之後,登革熱也開始有向各國蔓延的趨勢,也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了。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所以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會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區。




二、傳播方式: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哪裡不一樣

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白線斑蚊,這些蚊子的特徵都是身體是黑色的,腳上有白斑。
 

埃及斑蚊:多在南部、愛躲室內、愛吸人血、傳染性較強
埃及斑蚊的胸部兩側具有一對似七弦琴的縱線及中間一對黃色的縱線,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各縣市(包括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及澎湖縣),喜歡棲息於室內的人工容器,或是人為所造成積水的地方。埃及斑蚊好吸人血,敏感性強,容易有中斷式吸血行為,傳病能力較強。(編按:蚊子吸血的目的是在取得營養以供卵發育,每次吸血必須吸飽血才能產出足夠的卵,以維持下一代的族群規模,若蚊子吸血時受到驚嚇而飛離宿主,仍需持續找下一個人吸飽血才行。而埃及斑蚊的敏感性較高,吸血時容易受騷擾而中斷,因此為了一次產卵就可能將登革病毒傳染給3至4次或以上的人,傳染力強。埃及斑蚊每次產卵的吸血量約3微克才夠飽,一次產卵多達100至200顆。)
 

白線斑蚊:多在北部、愛待室外、愛吸動物血、傳染性較低

白線斑蚊則是中胸楯板部位中間,有一條白色且明顯的縱紋,分布於全島平地及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並比較喜歡棲息於室外,好吸動物血,換而言之,人血只是白線斑蚊眾多的「食物」選項之一,因此傳播效率遠低於埃及斑蚊,不易引發大規模傳染。國內北部出現的登革熱疫情,多屬於此類。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若此時到戶外活動請做好自我保護措施。






三、登革熱的傳染時程

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8天(最長可達14天)。病人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的這段期間,稱為「可感染期」,或稱為「病毒血症期
」,如果感染者在這個時期被斑蚊叮咬,那麼這隻斑蚊將感染登革病毒,病毒在蚊子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這隻斑蚊就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就會把體內的登革病毒傳染給另一個人。



四、發病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因此症狀也不一定相同,有些人感染登革熱時,症狀輕微,甚至不會出現生病症狀。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所以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發病後的第3~5天,若病情突然加劇,如發生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須注意是否進展為登革熱重症。
 
登革熱臨床條件:突發發燒≧38℃且伴隨下列二種(含)以上症狀
– 頭痛
– 後眼窩痛
– 肌肉痛
– 關節痛
– 出疹
– 出血性癥候(hemorrhagic manifestations)
– 白血球減少(leukopenia)
 
登革熱患者的皮膚表現可從皮下點狀出血、瘀青、皮疹等。大約一半登革熱患者會有皮疹表現。典型的登革熱皮疹為紅色的斑點或融合性紅色丘疹,其中參雜了多處正常的膚色,稱為「white islands in a red sea」。皮疹通常於退燒的前幾天出現,且持續2~7天不等,有時會伴隨著脫屑以及搔癢。皮疹的範圍包括胸腹部、四肢甚至全身。



圖片來源:登革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第六版)

以兒童來說,登革熱的臨床表現隨著年齡不同而有差別,診斷上相對困難很多,需要輔以旅遊史以及流行病學來協助診斷。學齡前的嬰幼兒多是以發燒或輕微呼吸道症狀來表現,較難與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鑑別。學齡兒童及青少年的臨床症狀,則趨近於成人。


五、治療與預防

典型登革熱致死率低於1%,登革出血熱若無適當治療,死亡率可能超過20%,早期診斷並加以適當治療,死亡率可低於5%。登革熱沒有特效藥物可積極治療,一般採行支持性療法。通常在感染後兩週左右可自行痊癒。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病」、「環境病」,且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有登革病毒進入社區,且生活周圍有病媒蚊孳生源的環境,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性,所以平時應做好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工作。
 
1.一般的居家預防
 
家中應該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時最好掛蚊帳,避免蚊蟲叮咬。
清除不需要的容器,把暫時不用的花瓶、容器等倒放。
家中的陰暗處或是地下室應定期巡檢,可使用捕蚊燈。
家中的花瓶和盛水的容器必須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
放在戶外的廢棄輪胎、積水容器等物品馬上清除,沒辦法處理的請清潔隊運走。
平日至市場、公園或菜果園等戶外環境,宜著淺色長袖衣物,並在身體裸露處或衣物上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Picaridin或IR3535之防蚊藥劑。 
 
2. 清除孳生源四大訣竅-澈底落實「巡、倒、清、刷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簡單來說,預防登革熱、減少感染就是要做好清除室內外病媒蚊孳生源積水容器,以及外出做好防蚊措施。
 
 
參考資料:
衛生部疾病管制署 登革熱核心教材
登革熱臨床症狀‧診斷與治療(第六版)